百度 作为A股老壳,商业城数度易主、非议不断、官司缠身,最新实控人黄茂如入主以来先后三次筹划重组,一次争议巨大,一次以失败告终,这次又将是何结果?2016年证监会否决商业城重组案的表述仍堪回味:申请材料显示上市公司权益存在被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严重损害且尚未解除情形,且标的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具有重大不确定性。
自打儿时看着电影里的人物,赵恩民捏出第一个小泥人起,他这双手便再不曾真离开过泥巴。少年时是玩闹,军营里是自学,后来在玻璃厂忙忙乱乱的时光里,也总要挤出些闲空来,把那团土捏了又捏。即便后来一场大火,烧伤了手臂,捏起泥来钻心地痛,他也未曾放下这份热爱。
后来这泥在他手上,竟渐渐活泛起来,捏出了早已失传千年的“塑空”手艺。这手艺又传到了些手脚不甚便利的孩子们手上,成了他们谋生的手艺。一坨坨泥,竟为那许多被命运折了翅膀的小雀儿,注入了些活转过来的生气。
今年6月,63岁的赵恩民作为郑州市推荐的敬业奉献模范登上“中国好人榜”。19年来,赵恩民免费为残疾人开展泥塑培训,承担食宿,帮助200余人就业创业。他创办艺术研究院,培训3万人,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让泥塑艺术走向千家万户。他用匠心坚守、创新突破与无私奉献,让古老泥塑艺术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
赵恩民,现为赵恩民泥塑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泥塑是刻进生命里的牵挂
正观新闻记者: 您最开始跟泥塑产生缘分是幼时看的一部电影,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泥塑艺术是怎样悄悄走进您的内心,让您觉得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呢?
赵恩民:那个年代小孩子的玩具比较少,玩泥巴是孩子们的一个乐趣,大家都是以泥为乐,做一些猫狗之类的小玩意儿。我记得八九岁的时候学校包场在郑州电影院看了阿尔巴尼亚影片《第八个士兵铜像》,回家后自己模仿着捏出来与影片里的铜像非常相似的泥人,街坊邻居的认可让我感受到极大的鼓舞,也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种子,坚定了走泥塑这条道路的决心。
正观新闻记者:它是怎么样在您读书、入伍和后来的工作中长期存在呢?您入伍的那段时间与泥塑又有什么样的羁绊呢?
赵恩民:当时孩子们的爱好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唱歌、乐器或者画画,但是我对那些不太感兴趣,就喜欢用泥巴捏一些造型。小的时候是玩儿,慢慢就喜欢上了,开始特意的找相关资料研究学习。
我在1979年参军入伍,一直到1983年底1984年初退伍回来。在部队不像家里边可以喜欢什么做什么,那里没有做泥塑的原材料,我就看书学习。每周的半天休息时间,我都会去买些与绘画、雕塑有关的书籍看看,那时候一个月的津贴是9块钱,每个月我都会拿出一两块钱买书学习,一直到退伍回来又接着做泥塑。
![]()
正观新闻记者:您退伍回来的生活是怎么安排呢?泥塑以怎样的方式参与了您的生活呢?
赵恩民:退伍回来之后,我在郑州管城区的玻璃厂参加工作,刚开始工厂里每人每天拉六七吨玻璃料,还要负责装卸,工作比较辛苦。不过就算是特别忙的时候,我回到家也要写一写画一画。后来工作轻松了一些,我就继续做泥塑,最早的时候我做泥塑用的是厂里熔化玻璃的高温炉外糊着的泥,也叫高岭土,粘合瓷器用的就是它,后来开始用黄河岸边的胶泥。平常遇上比较粘的土,我都会把它带回家放起来,等有时间就翻出来做泥塑。
正观新闻记者:1989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对您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面对这样的困难也没有放弃泥塑这条路,您能讲讲当时的故事吗?
赵恩民:当时开了个小工厂,在工作中一场意外的大火烧伤了我的双臂和右腿,烧伤以后工厂也随之倒闭。为了谋生我就一边做小生意,一边继续做泥人。烧伤之后手上的皮肤非常娇嫩,比鸡蛋里边的小白皮儿还要薄,泥土中任何的小颗粒都能把手划伤,一用劲儿血就顺着手指头流到泥里边,摸泥巴像是摸刺猬一样钻心的疼。因为烧伤的疤痕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就经常待在家里不出去,那时候手也不能碰泥土,就在书上纸上画画,等到手恢复一些之后就又开始捏了。
苦寻红泥三年,复原“塑空”技艺
正观新闻记者:秦汉时期的“塑空”技艺已经失传很久了,您是怎么摸索并将这个技艺又重新展现出来的?
赵恩民:泥人有两种,一种叫堆泥,里边是实心的,另外一种捏出来就是空的。我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的小汉俑内部是空的,翻阅历史资料后发现过去存在一种“塑空”的技艺,就想着能否复原这项技艺,把泥塑也给捏成空的。当我尝试一边塑空一边塑形时发现没那么简单,塑完形就不敢再动了,一动它就容易变形。
我就天天琢磨这个东西,白天想晚上想做梦也在想。一天我突然做了个梦,梦中我去了一个像供销社般的商店,在进门的一瞬间看到地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瞬间就清醒了,想起来小的时候玩过一种红胶泥。于是见人就问,到处打听,听说哪儿有就去哪找,最后在荥阳和巩义交界的地方找到这种红泥。
![]()
正观新闻记者:这种红胶泥您找了多久,在找红胶泥的过程中有没有值得分享的经历或者故事?找到红胶泥的时候是什么状态?这种红胶泥和普通的泥有什么不同呢?
赵恩民:这个泥我找了整整三年,一直到2003年10月底11月初才找到。一开始是去黄河边找,因为太累了哗一下人就摔到水里边。后来去黄河沿岸那些山里边找。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车上的乘客闲聊,一位乘客告知他们家那边的红泥下雨天能把鞋粘烂,我就按照他说的方位去山上找,到的时候就已经下午了。路边有一个窑厂,人家在淘米做饭,我去问路,终于找到了心心念念的红胶泥。我抓紧往袋子里装,装的时候总嫌少,装完了发现袋子沉的像石头一样搬不动,但是一点都不舍得倒出来,连轱辘带抱辗转到小路上,在窑厂老板的帮助下赶上了最后一班车,下了汽车后坐出租车回家,我就使劲抱着那泥,扔到后备箱里。那人一看,汽车屁股都沉下去了,回家后我累得好几天直不起来腰。
找到红泥的那一瞬间兴奋的也不知道饿了,来不及拿到人家淘米的地方用水试,我就用手抠了一块,放到手心里用唾沫弄了个黄豆大的,一搓一试,果然就是这种东西。从今以后再不会因为原材料拦着我了!在没有找到这个之前,中国的泥塑高不过尺,包括天津泥人张和惠山泥人做的都是一尺以下的东西,有了这种红泥想塑多大都可以。
这种红泥比普通的泥土黏度更高,抗裂性和可塑性都更好。刚弄回来的时候里边总有像玉米粒那么大的疙瘩,不管怎么砸怎么泡都弄不开,自己也弄成了腱鞘炎,后来才逐渐掌握方法,一路走来特别不容易。这种泥全中国就咱一个人用,别人拿回去之后也弄不成。
正观新闻记者:您利用塑空技艺做出来的泥塑头部和手部可以灵活转动与互换,这给泥塑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可能性?
赵恩民:我是一边研究一边收集资料,不仅继承传统,还有自己的风格,利用塑空技艺塑造的泥人可以灵活转动,使泥塑可以根据观赏者赋予的不同寓意而改变。100个人观赏可以讲出100种故事,这不仅丰富了泥塑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故事的载体。
社会是条大河,舀水解渴时记得回馈
正观新闻记者:您是从2006年开始为残疾人提供泥塑培训给他们提供工作,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这么做了?
赵恩民:2004年我受邀去北京参加国际博览会,在会上见到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是天津人,所以他对泥塑比较了解。天津泥人张主要以名著里人物为蓝本创作,我创作表现的是黄河岸边的百姓生活。温总理非常认可我捏的黄河娃泥塑,鼓励我用自己的技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我去河南省残疾人技能大赛当评委,省里的领导说刚好这是一个机会,让我先做一个小规模的残疾人学习班。后来,孩子们不愿意解散,家长也说让赵老师继续带他们。我看着孩子们在哭,家长也哭,当即下定决心,既然带了那就给孩子带好。
市里听说这件事之后,在市残联的支持下成立了赵恩民泥塑艺术研究院。那时候我想要让孩子们有一个目标,我教他手艺,让他靠手艺在社会能够自立自强。
![]()
正观新闻记者:您入选了2025年“中国好人榜”,这个消息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您心里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赵恩民:把文化的种子散播到肥沃的土壤,它会更多更好地开花结果。我觉得它不仅是自己的爱好,还要把它保护好,传承好,不能让这种技艺消失。我一直给学生们讲,这个社会就是一条大河,在困难的时候舀水,等你有成就的时候,一定要在河里边加一些水。如果大家都去舀,而不往里河里加水给予回报,有一天这个河水会干涸。我一直抱着这样一种谦卑的心做事。
我是在6月25号周三下午知道了我入榜“中国好人榜”,大家都很开心很激动,当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得到这么高的认可,我也有压力。咱不能光看到自己做了多大贡献,第一我是心甘情愿的,第二社会给予了我很多荣誉。作为我本人来说,还要继续努力,对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为文化发展添砖加瓦。再一个,我觉得它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咱肯定要在这个荣誉的光环里面管好自己的言行,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社会中起到模范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